八宗綱要筆記(2-2)八宗綱要筆記(2)- 2011/1/22講師:上如下正法師 整理:筆耕組*筆記內容係依語音檔所整理,若有疑問請參考影音檔或語音檔,一旦發現任何錯誤,請不吝指正,以裨益同學。 l 慚愧是一切善法的根本。所以當你煩惱起來時,第一個就是起慚愧心,起慚愧心時那個煩惱的勢力當下就減弱了。如果不是這樣,你覺得發作一下很好、很舒服、我出了一口氣,你出一口氣也只是一口氣,可是你的煩惱就更加深了一層,你出一口氣以後要斃很多口氣。懺是我知道這樣是錯的、我要改過,你要先有這個動力,沒有這個動力不行,有了這個動力之後你要不斷的試、不斷的試,也不會一下子就不二過了,因為你不是顏回,你沒有那麼厲害,但是當你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時,那個煩惱就逐漸在減少。l 憨山大師曾說:我們要對治習氣,就好像要把油麵裡的油從麵裡分離出來,那個很不容易。但是有沒有辦法?有,一定有辦法,所以才有聖道可說。若現在這些小煩惱你都沒辦法了,怎麼解決輪迴的問題?一個問題你會解決,那第二個、第三個問題也會這樣解決喔,當然,剛開始都比較難,所以你只要入了初禪,二禪、三禪、四禪就比較不是那麼的困難了,所以不要怕解決問題,尤其是解決自己的問題(煩惱)。可是你生起什麼煩惱你要知道啊!你生起煩惱你不知道是沒辦法解決煩惱的。l 佛法裡面煩惱叫做賊,叫做煩惱賊,為什麼叫賊?小偷偷什麼?偷有價值的東西,那煩惱偷我們什麼?偷人的善功德。我們人最有價值的是什麼?就是善心所。這個人具有慈悲、這個人布施、這個人具有智慧,用俱舍論的說法來看,這個人正信、精進、布施、有慚、有愧、沒有貪、沒有嗔、無害、輕安、不放逸,如果你一生氣起來善的功德就都沒有了,又沒有慚、又沒有愧、又沒有嗔,最重要一生氣(嗔一起),無嗔的功德就沒有了。…。我們內心中有很多善心所,當我們起煩惱時,這些善心所就沒有了,煩惱越重時,善心所的勢力就越弱。l 人常說:本性難移,其實本性是慢慢培養起來的,而且通常你沒有警覺到,它就不斷不斷慢慢增長,可是當你起了慚愧心之後就會少一點點了,不要看它一點一點累積,積沙會成塔的。有沒有辦法把它磨掉?可以,就如 五加侖 的鹹水,很鹹怎麼喝,但是每天都要喝,怎麼辦?就每天加一點淡水加到最後鹹水會慢慢變淡。可是剛開始加的時候你是看不出來的,因為一次加都不會加很多,因為我們的力量不夠,所以我們起那個善心不會加很多,要等到你善的力量習慣了之後,才能馬上有感覺。  可是常常我們在加淡水的時候(就是在做善業的時候),一面又加鹹水進去,所以通常就是一年、二年之後你還是這樣,有的還越修脾氣越大。為什麼?就是因為他沒有去對治、沒有真正的要去對治。你們有沒有人起了煩惱後會好好的想一想我為什麼起了煩惱?然後知道這個是不應該,可是不應該在那裡?我應該怎麼對治它?一般很少人會這樣想過,通常都是“我今天又起煩惱了,真是不應該,算了!不想了!”但是,不想了就沒有力量,而力量是從不斷的思惟、不斷的思惟而來的。為什麼自己沒力量?你有沒有真正好好培養你的善心所?惡心所來的時候你有沒有好好的正視這件事情、看待這件事情?通常是沒有,沒有就沒力量,真的,你看為什麼把心所分的這麼清楚?就是告訴你,看清楚!你起的就是煩惱。l 修行的過程分三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:發現有賊,第二個階段:把賊抓住,第三階段:把賊殺掉,就這三個階段。所以阿羅漢又叫做什麼?叫做殺賊。  像第一階段發現有賊,如果沒發現賊,那功德就每天流失一點、每天流失一點,所以學佛學到最後煩惱還是那麼多?就是有賊進出你的家。照理來講佛法是向善、向上、向光明(向解脫),所以你的善心所應該是越來越多,為什麼我每天賺錢可是還是那麼窮?被賊偷了!因為賊進出無礙啊!為什麼說賊進出無礙?因為你高興生氣就生氣、高興起煩腦就起煩惱,就像賊每天進進出出你的家門,你不把它當一回事,把賊當作自己人,就讓你酒店經紀的善心所被越偷越少。所以第一點就是要發現有賊,賊在那裡?賊在大煩惱地、在大不善地、在小煩惱地。l 要發現賊在那裡,其實很簡單,你最會起什麼煩惱,你就用什麼煩惱對照自己就好了。有些人是固定的,什麼時候、什麼情況他就會起那樣的煩惱,因為他執著那樣東西,比如他很重視名聲,他沒辦法忍受別人說他慳貪,你說我怎樣都沒關係,就是不能說我慳貪,其實他那個執著點在那裡。l 當你發現賊之後先把賊綁起來,可是你要綁它,它就要讓你綁嗎?沒有啊!它是會反抗。我們的煩惱也是一樣,要對治煩惱要有一些力量,因為那個時候內心會掙扎,莎士比亞說:感情和理智在作戰時,通常都是感情會獲勝,人會失去理智。為什麼?因為感情是比較煩惱性的、情緒性的。所以我們講對治煩惱,一個是情緒上的控制,一個是觀念上的釐清。l 通常我們都不是說怎麼樣對治我的煩惱而是怎麼對治這個人,我們都是起了煩惱卻不知道,想的是這個人太可惡了,看我怎麼修理你,可是對治了他,讓他在人間消失,那你的煩惱有沒有消失?沒有,反而增加了,那你會錯誤的以為“解決煩惱就是解決掉讓你起煩惱的對象”,這樣子就麻煩了。這樣子就是你認為起煩惱是應該的、是對的,那煩惱就不斷的侵蝕你的善根,你因緣一不好就會造重大的惡業。l 怎樣解決煩惱?其中比較重要的兩個就是慚愧,這要跟大家強調的,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慚愧,你只要有慚愧心,不管你曾經造過什麼惡業,只要有慚愧心,那個惡業的力量就會減少,你再造的次數會減少、會沒有。如果你沒有慚愧或不知道慚愧,你就會再造。  大智度論裡面講什麼罪最重?不是五逆,而是邪見的罪最重,為什麼邪見的罪最重?五逆十惡到地獄還有起來的時候,如果你懺悔心大,還可以到拍球地獄很快就起來,如果有邪見,你不知道這樣是錯的,你就一直做錯,不知道要回頭,這個罪是最重的也比較麻煩,因為會一直造惡業。所以有慚愧心跟沒有慚愧心的這個關鍵是很重要的,如果你讓別人受苦,你一定要起慚愧心。l 所以佛法講最初有無明(就是指有煩惱)、最後無慚愧,可是你如果最初有無明、最後有慚愧,這個無明就會被減輕、業就不會那麼重,所以佛法(尤其大乘佛法)主張懺悔,像普賢菩薩不斷懺悔。但是不是說在大殿中不斷的念懺悔文然後哭到淚流滿面,當然,這個也是懺悔,但是真正的懺悔是你在人世間跟人起衝突的時候、帶給人家痛苦的時候,你起懺悔,這樣才是真懺悔。而且懺悔之後要改過,不管改幾次你就是有心要改,當你有心的時候你就會試著找方法。如果你沒有心只是想一想而已,你就不會試著找方法。所以慚愧心所是很重要的,它是一切善心的根本,所以它是大善地法。l 不相應就是它即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,因為前面的心跟心所都是心,俱舍論的論師認為還有一種法叫做不相應行法,可是它是存在這個世間的。每一個法都是真實的存在這個世間的,這是有部的說法,所以它才叫說一切有,一切世間就分做這幾類,有是什麼?有就是實際存在的。不相應行法:得、非得、同分、無想果、無想定、滅盡定、命根、生、住、異、滅、名身、句身、文身,這些都是很名相的,像我們比較容易解釋的生、住、異、滅,世間的一種現象,有生、有住、有異、有滅,他認為這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法,如果你看唯識的百法裡面有一個不相應行法就跟俱舍論的不太一樣,唯識中的有,時跟方,時間跟空間,時間是存在的,但是它即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,類似如此的叫不心不相應行法。它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質的,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。l 無為法有三個:虛空無為、擇滅無為、非擇滅無為,擇滅就是你透過努力把煩惱斷掉了,非擇滅是因緣不具足它不生,它也不會現起,因為因緣不具足它不生,他把這也叫做無為。本來無為(指涅槃)只有講擇滅無為,不過因為無為的定義就是不生不滅,因緣過去了它也不會再生,符合這個定義所以也把其它的叫做無為,非擇滅也叫做無為,因緣不生就叫做無為。虛空無為的虛空,有點類似酒店經紀我們說的真空,不是現在看的到的虛空,這個也是無為。l 我們都是有為的,但是我們透過修行從有為到無為、從有漏到無漏、從煩惱到解脫、從雜染到清淨,問題的重點就是如何對治煩惱而已,你怎麼抓住你家的賊。所以最重要的是第一點你要先發現它,第二點你要想辦法抓它,第三點你要找一把利的刀,一刀把它砍死,這把刀指的就是般若刀。l 三科就是講我們的身心,一樣是佛法常用的一些分類。五蘊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主要是行,行一般來講是造作,其實就是業,行為就是一種造作,以識心所為主的,那佛法講行主要有三個:n 諸行無常的行,指一切有為法都是行,這個範圍是比較廣的,包括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這些都是,五位裡的有為法下有色法、心法、心所法、不相應行法這些都在諸行無常的行裡面。n 五蘊的行,色是物質,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精神,那精神裡面它分做四類叫做受(感受)、想(取向)、行、識(分別),除了受想識這三個之外一切的心所都叫做行。n 十二因緣有講無明緣行、行緣識,這個行就是指業,善惡業、身業、口業、意業、身行、意行、口行,身口意的造作,所以有這三種不同的狀況。l 人要解脫要先認識自體,我到底是怎麼樣?然後我怎麼樣解脫?所以一開始你要觀照五蘊,五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都是從觀自己做起的,這就叫內觀。…。六根、六境,根對境,人基本上靠感官認識這個世界,所以才有種種的想法、種種的分別,才有種種的煩惱,而種種的煩惱造種種的業、受種種的苦,把它弄清楚後才不會重蹈覆轍。你知到什麼心在什麼狀況下起什麼煩惱,眼對色、耳對聲、鼻對香…等等,十八界就多了一個六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l 俱舍論主要是講我們的苦從那裡來,這個世間的苦從那裡來?因緣是什麼?所以它講六因、四緣、五果,如果是唯識講的就更多了,這些你能用就拿去用,不能用也不必起煩惱。六因、四緣、五果就是有什麼樣的因緣就會有什麼樣的果,這些果是從什麼樣的因緣產生而有的。l 有漏因果把煩惱分為根本惑跟枝末惑,根本惑:五鈍跟五利,鈍: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疑理比較是知見上的、貪、瞋、痴、慢是情感上的;五利使就是邪見:身見、邊執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,這些都是邪見,就是觀念上的錯誤,枝末都是由根本而來的。l 緣是煩惱、因就是業。而業有分二種:思業跟思已業,思業就是意業,思已業就是身業跟語業,因為身業跟語業一定要經過內心的作意之後才有身業跟語業,所以一般的善跟惡,它的重點在於你是不是故意的,如果是無意間的這個業就不重,就算你造的是惡業。就像你非故意殺人,這樣的過失就不大。所以佛法說:故作業必受報。不是所造的業都會受報,就如撒下的種子並不是全都會發芽,不論你造的善業惡業並不是都會受報,普賢菩薩說:如果業有形象,一件一件拿出來,盡虛空不能容納。如果業都要受報那就沒有解脫的可能了,因為當我們在修解脫道時就又不斷的在造業,如果要等這些業全部受完,那解脫就沒完沒了。那什麼業要受報、什麼業不受報是誰決定的?由自己決定的,重的業比較快熟,就是要因緣和合,所以有一句偈說:假使百千劫、所造業不亡、因緣會合時、果報還自受。要因緣和合,就是要成熟,如果沒有成熟,是不會的喔!所以為什麼五逆十惡可以往生極樂世界?而且還可以到一生補處?可以證無生法忍?那這樣不是沒有因果嗎?為什麼造惡的人跑到極樂世界去就不用受報?有的人就會覺得這樣佛法還會有因果嗎?有,正是因為這樣的因果。所以你要知道,你怎麼樣讓這些業不受報、不讓它成熟?業要成熟就要給它越來越多的養分(煩惱),煩惱並不是起一個就一個而已,起一個煩惱就會引更多煩惱起來,比如你起了瞋心,那忿、恨、嫉、無慚、無愧…就都會跟著來,善如此惡亦如此。到極樂世界沒有讓你起煩惱的時候。l 修行的一個訣竅是讓惡因緣不成熟、讓善因緣快點成熟,因為果報是熟者先報。所以要靠自己做功德比較保險汽車借款,不要靠後代子孫給你做功德。故作業:故意造作的業比較重,而這個業一定會受報,所以叫必受報,所以故意造善、故意造惡都是會受報的。所以供養完都會念所謂布施者、必獲其利益,就是善因有善果,若為樂故施:假如你是為了得到快樂而布施的,後必得安樂:你就會得到這個樂的果報。掌握重點盡量讓這個善業成熟,因為我們一定有善業,經過不斷的薰修讓善業主導,雖然偶爾有一些惡業,但是它不成氣候。  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後他沒有造惡的因緣,因為沒有造惡業的因緣,讓惡業一直不成熟,可是善業卻不斷的成熟,因為去到極樂世界是一直在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讓善業不斷的成熟,諸大善知識、阿羅漢每個人都讓他善業成熟,惡業一直排不到機會,就一直萎縮。可是那因果怎麼辦?不必擔心,當他證了無生法忍之後就去度眾生(悲心比較重的人),或是繼續留在佛的身邊學習一直到一生補處,直到成佛時才到他方世界成佛,假如過去世你五逆十惡傷害很多人,你到了極樂世界後證了無生法忍之後,我跟你講,佛不度無緣的眾生,佛都沒辦法度無緣的眾生,何況是菩薩?所以你要度的都是有緣的人,可是什麼叫做有緣?跟你有過接觸,不論是善緣或惡緣的人,只是善緣、惡緣的問題而已,但是不管是善緣或惡緣,到了你這裡(無生法忍)你都可以幫助他轉成善緣,所以還是有因果的。l 達摩四行觀裡有個報冤行,欠他還他就好,在那裡有過失就在那裡補償回來就好了。證了無生法忍來到這個世間就是要利益跟自己有緣的人,不論是善緣或惡緣,文殊菩薩發了一個願:你這一世這樣對我就是跟我有緣,等我有力量我一定度你。而我們不是,通常是人家傷害我,就會想等我有力量,我一定給整你。差別就在這裡,惡心轉成更惡。人家是惡心轉善願,而我們是惡心起惡願。  華嚴經淨行品中的境界不都是好的,但是他發的都是善願,好的也發善願、不好的也發善願,那內心裡就是善願一直在運轉,這樣善心所很快就成熟、力量就會很大,當煩惱要生起時就會去降伏它。l 業有時候是現世受現世報的,有時候是來世報。順現法受業:現生受果報(現世報),馬上受馬上報,什麼樣的業比較的現世報呢?比較惡心的業比較會現世報,就是比較重的業就比較容易成熟,不用再等就會成熟了;順次生受業:第二生受報;順後次生受報:第三生後受報,就是他可能很多世後才受報。l 很多人學佛都會覺得種善因得善果,那為什麼我種善因卻沒得善果?因為果報還沒成熟。所以業何時才會消?要問自己而不是問師父,因為各人不一樣,你怎麼用功、用功的精進程度,那你過去世造的業有多重,這是各人層次不一樣的,但是有一個可以肯定的就是只要用功就會有影響,這個影響會持續。所以誦經有信心的誦跟沒信心的誦是有差別的,所以剛才講故作業必受報,所以你做這件事是有信心、有願要去做的,當下誦這部經,這部經的力量就比較強,如果你做這件事情有意也好、無意也好、隨緣的、可誦可不誦的、勉強的,這部經的功德就不大了。所以主要是起什麼心就造什麼業,心越重力量就越強,所以用心誦的那部經功德最大。l 大乘佛法叫我們把所有善的功德都迴向到菩提(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),是為了成佛而要做這件事的,這些迴向都是有力量的,所有的功德都是積到這邊來的,所以離成佛就比較近。如果你是為了升天那就比較容易升天,你誦這部經心裡想達到什麼作用,它就一定會有作用的,所以要迴向。l 業是從心造的,這個心造的業不管是善業或惡業,你受這個業也是你過去世由你的心所造的,現在你把心的質改變,業也就會改變。業不一定什麼時候會報,如唯識所說時定報不定、果定報不定,就是受什麼報還沒決定,但是什麼時間受報已經決定了,這個也是不定。什麼時候受、受什麼報都還沒決定,這是比較輕的業,反之什麼時候受、受什麼報都已經決定了這是比較重的業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汽車貸款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04clxcg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